广西开启大气污染防治“智慧”时代
2018-08-06 16:41:33来源:新疆时报网
在南宁市经开区一处建设工地,工人正在操作“喷雾炮”抑制扬尘。
6月11日,2018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今年以“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主题,围绕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6月11日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兵分两路,深入桂林、北海、钦州、贺州、来宾等地,就各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检查。
“南宁模式”引领精准治理扬尘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是八桂儿女对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热切期盼。
为了找出过去一度给人们健康带来威胁、危害的“雾霾”等大气污染源“元凶”,近年来,来自区内外的环保专家在对南宁、柳州、桂林等重点城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等)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发现,其“元凶”主要包括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废气等。特别是其中的扬尘污染,不但占比例大,且治理起来还颇费周章。
从2014年以来,南宁市连续4年实现PM10、PM2.5浓度双下降,降幅分别为37.88%和38.6%,为全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南宁经验”。而“南宁蓝”屡屡刷屏朋友圈的其中一个“秘诀”,就是对扬尘污染进行科学精准的“智慧”治理。
去年以来,南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建立扬尘治理视频综合管理“慧眼”系统,接入交警、交通、环保、城管等职能部门,充分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以及应用。该“慧眼”系统将全市300多个有土方作业建设工地、153个采石场、44个搅拌站、54个消纳场、9个扬尘污染联合执法卡点以及主要运输道路等监控视频资源纳入平台统一监控,实现扬尘污染源全流程监控。其搭建起的覆盖全市的智慧网,促进被动式、救火式、善后式城市管理模式向主动式、前瞻式、预防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从而引领了全广西扬尘污染治理的“智慧”时代。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谈到,我区在扬尘污染治理工作方面,过去一度存在治理信息监管手段落后、信息数据分散割裂、部门协作联动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监管手段破解扬尘污染治理的顽疾,成为区内不少设区市深入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而南宁的这一成功经验,正好给其他市县提供了“样板”。
今年6月中旬,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在桂林、贺州、北海、钦州、来宾等市实地查访时欣喜看到,南宁在扬尘治理方面的“智慧”种子,在这些城市均已得到“落地开花”,促进当地打造了扬尘治理的新模式,为汇聚“广西蓝”增添了更多的“智慧动力”。
桂林空气质量“逆袭”背后
桂林市作为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胜地,在2009-2014年曾一度成为广西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其“雾霾围城”和空气质量下降,一度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心肺之患”。2015年,该市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大气办”),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蓝天保卫战,进而在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实现“逆袭”。探究其中的成功“秘密”,当地环保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其中一个重要“法宝”,同样是因为运用了“智慧”。
今年6月13日,记者在桂林市“大气办”一间办公机房里看到,该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测平台能实时反映监控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数值指标涵盖AQI(空气质量指数)、PM10、PM2.5、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并能快速自动生成分钟、小时、日、月的统计报表和区域污染分析评估,对指数超标的监控区域和建筑工地发出预警。这套堪称环保领域“天网”的“智慧”监测系统,为该市近年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插上了新的“翅膀”。
与此同时,在桂林市环保局一个办公机房内,工作人员通过该市环境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对全市的90多家砖厂实现实时监控,并对有关环保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形成预警报告和监管执法的证据。为管住“黑烟囱”,桂林市从2015年起取缔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砖厂,在全区率先实现砖厂环保在线监控,并积极探索利用清洁能源替代含硫燃料和改进现有脱硫除尘工艺,努力推进砖厂烟气达标排放,实现了环境、经济、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
此外,在对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方面,桂林市在全市汽柴油车保有量接近60万辆巨大压力下,通过加强部门协作,于2016年底在全广西第一个完成市本级环保监控平台分别与自治区环保厅机动车排污监控平台、公安交管部门平台、本辖区环保检测机构三平台信息互通联网工作。这一“智慧”举措,不但使各相关部门车辆信息数据实现同步共享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更高,还为老百姓实现无纸化检车提供了更多便利。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7年,该市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任务超额完成率连续3年全区夺冠。
充分运用高端科技信息技术
如今,“广西环保”公众号与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官网上的环境数据中心已实现对接,每1小时更新一次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广西居民清晨起来,只要打开“广西环保”公众号、“广西环境保护”APP等新媒体,即可查看身边和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等环境数据,看看是否适合晨练。这一切,得益于广西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对高科技装备的“智慧”运用。
近日,记者在自治区环保厅综合大楼5楼一隅看到,一个被环保界人士称为“超级站”的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超级站”的外表并不起眼,可机房里的设备和监测手段,却已走在全国前列甚至在国内独一无二。
循着工作人员的解说,记者见到了高能偏振气溶胶激光雷达、常规参数测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等10余种价值1000多万元的高新设备。目前,该监测站除能监测空气质量新标准PM2.5等6项污染物外,还具有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理化特性和灰霾天气分析等功能,可定量评价广西空气质量状况,评估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成效,为预警预报、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更有底气”的技术支持。
而另一边,在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楼顶天台上,一个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同样为环保专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监测参数。这两个“超级站”共同构成了广西大气污染防治的“双子星”,为相关科研工作和“蓝天保卫战”的一线环保卫士,提供了更多的“智慧”对策和科技“弹药”。
据悉,去年以来,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已经基本建立,目前自动监测站总数达161个,从而真正实现从县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神经末梢”到自治区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大脑”的连接贯通。今年上半年,广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94%,在区域性污染天气出现前2-3天向各市发出预警,为各市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赢得主动权,为广西在蓝天保卫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今后,广西将尽快完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发布系统,今年年底前将75个县级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实时结果向社会公布,使城市居民能及时了解所居住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由此,一个更为“智慧”服务社会民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时代将到来。(记者 余锋 何运斌)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疆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